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於 7 月 15 日(當地時間)發布的最新報告,曾經以「全球首個採用比特幣(BTC)為法定貨幣的國家」聞名的薩爾瓦多,已於 2024 年 12 月起全面中止比特幣買入行動。儘管官方聲稱仍持續購買比特幣,IMF 的調查卻揭露事實並非如此,顯示該國的加密貨幣政策已出現明顯轉向。
薩爾瓦多在 2021 年由總統納伊布·布格磊(Nayib Bukele)主導,將比特幣納入法定貨幣體系,不僅積極購幣,甚至推動國家級礦機部署與每日定量買入計畫,曾一度成為全球加密貨幣社群關注的焦點。這項實驗性政策不僅贏得比特幣支持者的喝采,也將薩爾瓦多塑造成全球加密產業的「實驗場」。
不過情勢於 2025 年 2 月發生轉變。薩爾瓦多與 IMF 達成約 14 億美元的貸款協議,條件之一便是限制政府持有與交易比特幣的能力。雖然薩爾瓦多政府表面上表示不受干涉,但根據 IMF 報告內容,其實早已停止購幣,並配合其政策建議調整發展方向。
同時,比特幣的法定貨幣地位預計自 2025 年 1 月起被撤銷,而由政府運營的「Chivo Wallet」比特幣錢包也即將於本月底完成民營化程序。此外,用於維護國家比特幣資產儲備的比特幣信託基金(Fidebitcoin)被傳可能完全解散。此舉不僅象徵薩爾瓦多政府有意結束比特幣試驗,更反映其重回傳統金融體制,以及追求宏觀經濟穩定的決心。
評論:薩爾瓦多的政策轉向再次突顯加密貨幣在主權貨幣體系與傳統金融框架中的尷尬處境。在國際機構如 IMF 的援助壓力下,即便強力推動的領導人,如布格磊總統,依然口頭表示對比特幣的信心,實際行動卻已轉為觀望甚至退場。這也為全球各國提供借鏡:加密貨幣創新雖具潛力,但終究仍需建立在經濟穩健與國際信任的基礎上。
未來薩爾瓦多是否仍會保有中立立場,或再次迎來加密政策的翻盤,將取決於其與國際金融組織的互動,以及經濟指標的實質表現。对加密市場而言,此事件提醒人們,在政策推行前評估外部依賴與金融風險的重要性,從而建立更長期而可持續的發展策略。
留言 0